無人駕駛的下一個戰場在哪里?
以江管理咨詢 Ian
全球無人駕駛的發展可追溯至80年代的學術研究,但直到2011年,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路面測試才點燃了全球投入無人駕駛的星星之火。無人駕駛,這是一項世紀革新,其所到之處不斷引發企業間,甚至行業間的競爭大戰:從星星之火的技術專利之戰,發展到燎原之勢的合縱連橫之戰,那么,接下來全球無人駕駛的下一個戰場將在哪里爆發?
星星之火的技術專利之戰
技術導向型產品發展的一般規律是“產品未動,專利先行”。無人駕駛車輛也不例外。全球在投入無人駕駛市場的開初,首先開打的就是技術專利戰。
國際自動工程師協會(SAE International)于2014年將無人駕駛車輛技術劃分為6個等級,包括:第0級,無自動化(No Automation);第1級,駕駛輔助(Driver Assistance);第2級,局部自動化(Partial Automation);第3級,有條件自動化(Conditional Automation);第4級,高度自動化(High Automation);第5級,全自動化(Full Automation)。其中只有達到第三級及以上等級才可以理解為是無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車輛技術發展迅速,2011年全球開始大力度投入,短短不到幾年的時間,如今大部分廠商生產的無人駕駛車輛均能達到第3級,少部分企業可以生產第4級別的無人駕駛車輛。
表1:SAE International無人駕駛車輛等級
迅速發展的背后,全球陷入技術專利大戰。專利是技術導向產品的最有利保證:行業內,專利是產品競爭優勢的直接保證,是市場份額的有力保障;行業間,專利是阻隔新進者的最強大壁壘;競爭中,專利是小企業對抗大企業的神秘保護圈,是大企業阻斷小企業的鋒銳利劍。無人駕駛車輛的主要技術除了傳統車輛制造方面的技術外,還包括環境感知技術、導航定位技術、路徑規劃技術和決策控制技術等新四大類技術。圍繞著這新四大類技術,全球各企業早早地就進入了專利布局。
Thomson Reuters的報告指出,全球2010年至2015年爆發了約22000件無人駕駛的技術專利。無人駕駛車輛的專利數量在地域分布上,日本擁有最大數量的專利,其余依次是美國、中國、德國和韓國。在專利權人的專利數量分布上,占據行業焦點的Google并不是專利最多的專利權人,占據領先地位的是老牌汽車制造商,如豐田、博世、日產和通用等。我國在無人駕駛技術專利上投入較多的企業當屬吉利和百度,但百度于2013年才開始啟動無人駕駛項目,在專利布局上也較晚,百度從2014年才開始專利布局,直到2016年進入專利申請的急速增長期,目前已公開專利才近百件。
圖1:2016年Top20專利權人
數據來源:LexInnova 《Driverless Car Technology Patent Landscape Analysis》
燎原之勢的合縱連橫之戰
從無人駕駛車輛的技術特點分類來看,其不僅需要傳統汽車制造的技術,同時還要融合其他高科技的技術,比如Radar/Lidar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從無人駕駛車輛的專利權人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我們發現投入無人駕駛車輛的企業包含兩大類巨頭:一是傳統汽車制造商巨頭,包括豐田、博世、日產、戴姆勒、通用、BMW和福特等;二是科技領域巨頭,包括Google、Apple、Uber和百度等。
Navigant Research每年對外發布無人駕駛競爭力排行榜,根據投入無人駕駛車輛巨頭的愿景、市場發展策略、合作伙伴、研發生產策略、技術、營銷及銷售、產能、產品質量及可靠性、產品組合和長期投入進行評估。2016年上榜企業主要是傳統汽車制造商,且占據主導位置,其中GM和福特處于行業的絕對領導者地位。到了2017年,榜單變化巨大,處于行業領導者地位的企業除了GM和福特之外,新增加了Google旗下的Waymo公司、Daimler-Bosch, BMW-Intel-FCA, 大眾和Aptiv. 同時新上榜了捷豹路虎集團、Navya和蘋果。
通過榜單,我們很容易發現企業在競爭的過程中,為了彌補自身的短板,努力搶占更多的市場,都紛紛采取了優勢互補的聯盟策略,開啟了合縱連橫之戰。
無人駕駛車輛的技術必須兼并融合網絡科技技術和汽車制造技術,然而網絡科技技術掌握在互聯網高科技公司手中,汽車制造技術掌握在傳統汽車制造商手中,無人駕駛車輛的發展勢必觸發這兩個行業的融合,促使這兩個行業中企業的合作。如:Waymo公司在一年內之所以能一舉跨越至領導者地位,離不開其近期與底特律三大汽車制造商之一的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公司(FCA)的合作。不僅Waymo公司,競爭力的提升都是伴隨著合作或收購等的“合縱連橫”策略,Aptiv公司收購nuTonomy公司;戴姆勒與博世合作;BMW同時與Intel, FCA合作;沃爾沃-Autoliv-Zenuity聯盟加入了愛立信;蘋果與雷克薩斯合作;百度正式與北汽合作;Uber先后收購了Geometric Intelligence和Ottomotto LLC等。
圖2:The Navigant Research Leaderboard Grid(2016)
數據來源:Navigant Research
圖3:The Navigant Research Leaderboard Grid(2017)
數據來源:Navigant Research
無人巴士獨辟蹊徑
根據以江管理咨詢研究中心對市場的觀察,無人駕駛在無人巴士市場初見端倪。目前歐洲和迪拜在政府的積極參與下已經引了入無人巴士,在街區、園區、機場和校園等場所正式投入使用。
當前無人巴士的領頭羊當屬法國的Navya和Easy Mile兩家公司,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還有美國的Local Motors公司、Auto Robotics公司和英國的Oxbotica. 在國內,青飛智能和馭勢科技也在該領域嶄露頭角。伴隨著這些先行者的發展,無人駕駛迎來了上路的一線生機。
表2:全球主要無人巴士企業
企業 |
地區 |
產品 |
當前應用場景 |
運營現狀 |
Navya |
法國 |
Arma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Easy Mile |
法國 |
EZ10 |
封閉/普通公交路線 |
正式運營 |
Local Motors |
美國 |
Olli |
封閉/普通公交路線 |
正式運營 |
Auto Robotics |
美國 |
Auro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Oxbotica |
英國 |
GATEway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COAST Autonomous |
美國 |
Coast P-1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青飛智能 |
中國 |
Genius100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馭勢科技 |
中國 |
Uisee |
封閉公交路線 |
試運營 |
在無人巴士領域,法國的企業是走在行業最前端的。來自法國的Navya公司計劃于2018年量產無人巴士,且已經在全球各個主要市場(包括美國、中國、日本、新加坡、迪拜、歐洲和澳洲)做好布局。同樣來自于法國的另一家無人巴士的巨頭Easy Mile公司,不僅成功在迪拜和巴黎通車,同時其產品已經銷往全球20多個國家。
無人駕駛的下一個戰場在哪里?
全球無人駕駛車輛經過了一波技術專利戰,一波合作與收購戰,那么下一個戰場將在哪里爆發?
現如今,大部分公司生產的無人駕駛車輛均經過路測,技術日趨成熟。但Gartner在其2017年的報告中指出無人駕駛技術的市場普及至少還要十年時間。經過以江管理咨詢的研究與觀察,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存在三個難點:技術難點、社會難點和政策難點。
(1)技術難點
無人駕駛車輛雖然經過路測,但路測地點都是在專門的路段進行,而這些路段通常都是封閉的路段。AI技術是無人駕駛的一個關鍵技術,該技術基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得以加速發展。換句話來說,無人駕駛車輛必須通過在真實道路上行駛才能不斷完善發展。然而真實道路上不僅還沒有完善無人駕駛基礎建設的配備,同時尚未完全成熟的技術其可靠性也存在一定的風險。無人駕駛上路,還需要一個合適的契機。不僅如此,當前無人駕駛車輛的另一個技術難點是成本的挑戰。
(2)社會難點
無人駕駛車輛與傳統車輛的最本質區別是“無人駕駛”,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將帶來失業,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司機、駕校和教練等。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勢必帶來就業與再就業的社會問題。
無人駕駛車輛雖然是這個時代科技進步的產物,但它的普及需要與社會的人文、理念和文化相結合,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對技術的不信任感和對汽車文化顛覆性改變的不適感。對技術的不信任感,有調查表明,在無人駕駛車輛技術通過測試后,75%的美國人懼怕乘坐無人駕駛車輛。同時,無人駕駛系統存在被黑客攻擊的可能性,也即是說,無人駕駛車輛的操作存在被黑客控制的可能。對汽車文化顛覆性改變的不適感,駕駛的樂趣是汽車文化中的重要一環,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將打破這樣的汽車文化。
(3)政策難點
政策難點是無人駕駛車輛非常大的難點,一個合適的法規才是無人駕駛車輛運行的最根本保障。舉個例子,假如一輛無人駕駛汽車在道路上發生車禍,撞死了一個人,那么這樁車禍究竟由誰負責,這是法律法規的范疇。一項革新產品的推行勢必會依賴合適的法規條款。
針對這些難點,突破口很有可能出現在無人巴士。無人駕駛車輛中當前只有無人巴士已經投入運營,且運行路線通常是半封閉路段,這不僅保證了無人巴士運行安全的可靠性,也給予了無人巴士大數據的收集,AI算法訓練與發展的要求。無人駕駛車輛上路意味著交通法規、保險政策和科技產業的相互融合,如果單一地依靠一個企業的推動,力量勢必單薄無力。現如今無人巴士的引入通常都是政府主導,這無疑是無人駕駛的一劑強心針。無人巴士是大眾交通的重要一環,所以無人駕駛車輛可以借助無人巴士推動政府的參與落實,擁有了政府的推動,政策法規方面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當前無人駕駛車輛面臨政策、技術和社會文化“三座大山”,如何跨越成為各路兵家的當頭重任。無人巴士是否成為行業的下一個戰場,成為無人駕駛的完美過度時期,百度與金龍的“阿波龍”已經整裝待發。聰明的玩家已經在奔赴戰場的路上了。